中国·葡京新集团(350-VIP认证)官方网站-Weixin百科

谁是10年后中国的商业巨人
2003-09-20
作者:《数字财富》2002-10-9
  柳传志、张瑞敏、刘永好等大佬代表着当今中国的商界高度,他们无疑是目前受人敬仰的商业巨人,但另一方面,仅有敬仰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被超越!
  那么,谁最可能超越他们?毫无疑问,超越者将主要出自已经崭露头角或正在崛起的少壮派群体,超越者将成为10年后中国的商业巨人,而这些未来巨人的发展轨迹将深刻影响中国各产业的经济走势,并最终决定未来经济格局。显然,从动态和发展的视角,他们颇值得关注。
  坐在北京的出租车上,看着窗外耸立的高楼大厦,以及还在忙于施工的各种道路及建筑,你不能不感慨于经济的发展所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因为仅仅是十几年前,中关村和亚运村这两个现今著名的商业区域还仅仅是一片农田环抱下的“黑暗”世界——到了晚上就罕见灯火了。现在这两处已经成为车水马龙之地,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交通堵塞。
  如果你能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将心情跳脱于烦躁之外,并和出租车司机胡乱调侃一番,你将发现:柳传志、张瑞敏、刘永好等商人已经成为他们口边的常用辞藻,引用频率甚至超过了当红影星。这并不稀奇,因为他们是现在中国的商业巨人,尽管他们所带领的企业和国际巨头相比还略显单薄,但他们已经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柳传志在中关村的摔打历程就是中关村的成长经过;而张瑞敏、倪润峰在家电业十几年的打拼,则彻底颠覆了国人传统的三大件理念;刘永好的道路则可以说代表了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历史。
  回顾他们的历程,我们或钦佩、或感慨,甚至有些许惆怅——他们在好的环境下抓住了好的机会。于是,互联网热潮时,很多充满激情的创业者意识到一个新的挑战颠峰的机会来了,于是揭竿而起。一时之间中国的商业秩序风声鹤唳,人们以为将看到新老时代的更替,但这股浪潮旋即消退了。
  尽管这次消退使批量互联网精英的梦想破灭,但事实上却已经为新一代中国商业巨人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就如同五四运动曾经为中国政治环境带来的深远影响一样。
  现在,中国新一代的商人正在通过他们的努力孕育新的辉煌,而10年后他们将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商业巨人。
  高新领衔
  互联网试图发动的一场革命似乎失败,但新技术所给中国带来的变革则仍将继续,并且日渐强烈。
  李先生早在1999年就在一家国内著名的网络公司工作。过去,当别人问他在那家公司工作之时,他总是平和的说自己是做网络的,但眉宇之间有一股掩饰不住的自豪。现在,他几乎不敢说自己是一家网络公司的职员了,而改成是做程序的。李先生态度的转变在一个几近梦幻般的互联网浪潮中成为了普遍现象。但如果我们认为那是一场闹剧,那就错了。
  美国一位职业撰稿人曾经将互联网比喻成苏伊士运河,多达100年的建筑过程,众多投机者在初期失败,但100年后的苏伊士运河最终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新技术的趋势并没有淡去,只是人们的认识更为清醒。IT技术仍在推动着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这一使命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耐住寂寞,而后雄起的商业精英们才是最后的赢家。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国内地也将出现类似于Cisco、Yahoo以及Oracle这样的IT巨头。新近异军突起的网络业新军港湾网络就具备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其在获得了华平为首的风险投资商多达6100万美元的投资之后,几乎让人们看到一个向传统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挑战的时刻,如果他能够成功,我们是不是能够看到一个中国的Cisco;而尽管百度仅仅是一家小公司,但足以和Yahoo以及Google相比拟的搜索能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海量信息中的胜者必定不同凡响;而用友的王文京含辛茹苦十几年的努力,使其现在真正能够向软件业的核心不断挺进。
  更为重要的则是,在IT技术之后,生物技术以及新能源等众多技术含量颇高,并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相比于IT业而言其实小的多。”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杨焕明如是说。相比于仅仅在国外谋求了一个学位的IT产业创业者而言,国内新近崛起的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者则有着显著的优势:杨焕明曾经是美国生物学界的知名学者;清华大学基因研究所所长傅新元则在《自然》杂志以及《细胞》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颇具影响力的论文;而联合基因则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基因芯片的研究工作。更何况袁隆平教授在水稻基因领域的研究本就处在世界先进水平。
  新技术未死,仅仅是从神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人。
  朝阳勃发
  日之初升,其势滔滔。新兴行业的领军人物们将赢得灿烂未来,因为他们与朝阳同行。
  打开google搜索器查询“朝阳行业”一词,你会看到“医药”、“健康”等频频出现。毫无疑问,“医药”作为产业自古便有,但它的确又是一个永远的朝阳行业,即使在医药产业极其发达的美国,它也一直保持着高速成长的态势。据有关统计,2000年排名财富500强的11家大制药公司收益率为18.6%,而500强的其它行业平均收益率只有4.9%,而且这是一种极其稳定的高增长。另有统计数据表明,50年来美国所有行业之中,唯有医药业没有经受过大的起伏波折。中国的医药企业显然有着更大的成长空间,其中的佼佼者必然将造就出未来的商业巨子。
  与医药不同,环保则是一个最近才兴起的全新行当,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的企业不能在短期内长成参天大树。曾有一家著名机构预测称,未来全球市场将有五分之一的交易额与环保产业有关。而具体到国内市场,据估计,“十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其中仅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的投资就约需5500亿元。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加上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环保市场的规模将持续扩大,并将在未来10-15年内持续以14%-17%的速度增长。
  新能源同样也是倍受关注的朝阳产业,区别于传统的煤炭、石油、电力,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将被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在国内市场,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个细分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其中涌现出了如北京天普、山东皇明等领先企业,在热水器这个颇见成效的细分市场基础上,它们有机会将太阳能的商业应用充分延展,从而获得足可想象的成长空间。
  与新能源类似,新材料在其抽象面纱之下所蕴藏的也是难以估量的巨大商机,从这个角度,杨桂生所率领的杰事杰公司等一批专注新材料的企业将更多地得到媒体曝光。
  另外,娱乐、文化、出版等领域也颇值一提,国外有时代华纳和迪斯尼,中国又有谁可在该领域引一军人马打拼出自己的企业帝国呢?也许此类产业会更多受到政府政策的左右,但其中的商机是不容置疑的。
  从工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将层出不穷,而其中也将有更多的产业英雄横空出世。而且,这些人将更容易勃发为商界领袖,因为产业之新使得他们不会遭遇巨人阴影的笼罩。
  老骥伏枥
  衣食住行这四个字道出了传统商业的奥秘,尽管商业地位频频遭受新经济挑战,但在一定时期内,厚重产业中的龙头人物仍可在中国商业格局中不怒自威。
  2001年《福布斯》中国50大富豪的排命中,人们很容易发现,从事农业或者农业相关产业的企业家在其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排名第一的刘永好自不必再说,但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在50位富豪之中,从事肉制品加工的就多达4个。这一结果似乎出人意外,毕竟现在社会中流行的名词已经变成了IT、生物技术以及汽车等等。
  其实如果我们洗去浮华仔细思考的话,并不难看出其中端倪。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自然也是需求拉动的潜在内因。“中国人过去几十年的拼搏就是为了解决衣食住行这几个问题,现在解决了衣食问题,未来十年解决住行问题”,这是一位业内人士对当前商业环境的一种判断,“衣食问题的解决造就了现在的商业巨人,而未来10年汽车和房地产将造就新一代的商业精英。”
  这里的衣食住行并非狭义的概念,所谓衣食,其实象征着过去20年中人们对基本物质生活的追求。《福布斯》50大内地富豪的评选之所以存在缺憾,其原因就是因为忽略了中国内地众多“隐型”富豪的存在。如果说欧亚农业的杨斌是一个奇迹,那么森达皮鞋的朱相贵则完全有资格与其媲美。更何况在浙江和广州等诸多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一大批从事制衣、纺织以及食品、流通等解决国人衣食问题的商业精英。
  但明显的趋势则是住行必将成为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的下一步梦想。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我们人均住房面积21平米,跨过了住房稀缺时代,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曾经是原野的北京中关村及亚运村则由于北京汽车以每月增长数万量的速度最终导致拥挤不堪。
  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汽车和房地产作为未来住行的主流,就如同过去肉制品、饲料和服装一样,正在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而李书福、潘石屹等依托中国汽车和房地产业的新锐企业家们,也自然而然的将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清晰,而日渐强大。
  当然衣食的解决者也不会萎缩,他们需要的是新的飞跃。
  麦当劳、可口可乐等传统“衣食”型企业始终保持着和高科技宠儿们一样的光芒,并且让包括巴菲特等投资者大获其益。中国内地的已经看似成熟的“衣食”行业同样没有衰退,一些更加年轻且富有国际化视角的企业家们开始将他们的触角伸得更远,以便期待新的腾飞。
  浙江好孩子集团赢得了《财富》杂志多达8页的热情报道,这对于一个国内企业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这家由宋郑还领导的企业是从事童装以及儿童玩具生产的厂商,尽管在国内似乎还有些须陌生,但其在美国则早就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其生产的儿童手推车占据了美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而儿童自行车、儿童摇篮等相关产品更是拥有美国过半的市场。这是一个现今年销售额仅仅10亿人民币的企业,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这种海外经营策略已经成为众多国内“衣食”型企业新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展露出跨国公司的雏形。
  但“衣食”型企业并非只能走海外拓展的国际化道路,前不久均瑶集团入股武汉航空曾经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尽管持股比例仅仅18%,但这是从牛奶制品起家,逐渐转入航空业的王均瑶多年的夙愿。
  航空、铁路这两项曾经被视为国计民生的产业开始解冻,而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衣食”型企业正在踌躇满志的挺进其中。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准备大干一场,而由此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托拉斯模式在中国的开始。
  20位商业新锐在成长
  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商业潜质、年龄40岁以下、所掌管企业为其亲自创办或一手做大且极具前景。这是《数字财富》关注中国新锐企业家的一贯视角和标准。下面推选出的20人或可充当潮头代表,并有可能成为未来10年中国的新一代商业领袖。
  李书福:从“野孩子”到“正规军”
  李书福似乎不是在生产吉利汽车,而是在圆很多中国人的梦--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轿车。
  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需要冒很大风险,1998年8月18日第一辆吉利·豪情车下线,售价4.79万元人民币。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命运如何。然而事实证明,高高在上的汽车生产厂家的确忽略了低价位汽车市场的庞大发展潜力。2001年,当年被视作怪胎,几乎肯定会胎死腹中的吉利汽车已经达到了年产量3万台的生产能力,并获得了国家经贸委7月底颁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车种认可。
  据说,李书福为吉利汽车领到生产牌照花的费用,远远大于吉利汽车本身的生产成本。一个民营企业家为牌照付出如此心血,他的目标绝不那么简单。
  有人称李书福为“草莽英雄”,认为其作为一个话题有相当价值,发展前景却并不乐观。李曾经毫言吉利汽车不会被招安、不会傍“大款”,要扛着吉利的牌子一路走下去。但是,吉利背后虽然有浙江雄厚的民间游资做支持,资金力量仍然相当弱小,技术、营销、管理也还处于幼稚期。吉利当年进入时的低价位汽车市场上,已经可见夏利、奥拓等强健的身影,中档车更是巨头们看好的嘴边肥肉。吉利失去价格优势后还能凭什么?
  李书福的商业生涯是首狂想曲,因狂想而占尽先机,李书福的企业生产出了全国第一批镁铝曲板,第一辆豪华型踏板摩托车,第一辆民营企业生产的跑车,他还要创造什么奇迹?一个总能把狂想变为现实的人,奇迹可能随时发生。
  商业特点:狂想并执拗着自己的事业
  白礼西:与西药巨头分庭抗礼
  辉瑞、葛兰素史克、默克……
  随便一家排在前几位的跨国医药公司的销售额都可以超过中国所有医药企业的总和,这就是国内医药业的现状,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也许白礼西率领的太极集团值得期待。
  前段时间,太极集团刚刚打赢了同罗氏公司的诉讼官司,而后关于葛兰素史克19位副总裁重庆参观太极并可能与之牵手合作的传言又甚嚣尘上。这在17年前根本无法想象,因为当时太极集团的前身涪陵制药厂只是一家工人每月仅挣10多元钱的作坊式中成药加工厂,不可能与跨国医药企业发生任何瓜葛。今天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太极集团成长为了坐拥三家上市公司的国内最大的中药企业集团,公司资产也从最初的11万元裂变为超过30亿元,这其中,白礼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推动因素。
  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之后,白礼西直接被分配到涪陵制药厂当技术员,面对企业风雨飘摇、人员纷纷出走的状况,他倔强地留了下来,并很快走上了领导岗位。当时恰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白礼西清醒地意识到等靠要只能是死路一条,必须要去闯市场,而闯市场就必须要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明确思路加坚定行动带来了企业转机,凭借上海医大沈自尹教授提供的几项科研成果,太极迅速掀起了第一轮冲击波,尤其是“急支糖浆”产品让太极声名鹊起。
  白礼西从转轨期一路走来,市场意识早已深入骨髓,他在其后倡导实施的“全员营销”成为了太极腾飞的法宝,而最近的“曲美”奇迹则又使太极稳居减肥药这一丰厚市场的龙头地位。
  产品之上是市场,而市场之上则是资本。深得包容与和谐之精髓的白礼西在资本运作方面同样堪称高手,他从不以消灭或击跨竞争对手为终极目的,而是通过资产重组,走低成本资本扩张之路,通过及时运作太极集团上市,收购上市公司桐君阁、西南药业等贸易和西药生产企业,太极已经拥有了初具规模的大家气魄,而在这一宽广平台之上,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医学精髓无疑可充当冲击世界的竞争利器。
  作为太极掌门人,白礼西有实力挥动中国民族医药的旗帜在国际市场猎猎招展。
  商业特点:融合现代经营思维与古老哲学,总能把握宏观机遇。
  徐明:用塑钢造就足球
  徐明是浮出水面的中国亿万富翁中,唯一出生于1970年代的“后生”。
  正因为年轻,徐明每一次出手都迅如闪电又劲道十足。第一次,1992年徐明先后购买了30台从捷克进口的自卸车,从日本进口了20台大型挖掘机,出手拿下大连最有名的站前不夜城和星海湾广场的土石方工程;第二次,早在1995年,徐明就用自己全部的资金,并贷款1.2亿引进了12条塑钢型材生产线,为今天自己独步中国型材市场、成为塑钢大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次,也是真正让徐明扬名的一次,2000年徐明投入1.2个亿,收购了大连万达实德足球俱乐部,而此时,年轻的总裁才29岁。
  徐明说,年轻人会因无知而无畏。1995年成立的塑钢厂,每年以200%的速度发展,到2001年底,先后上了四期工程,达到40万吨的生产能力。很多人怀疑市场的消化能力,徐明异常固执,他要培育市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事实证明,徐明不仅开拓了国内市场,还走向了欧美市场,产品仍呈供不应求态势。
  检索徐明的商业手笔,国外的同行总能激发徐明的创业灵感。而当他挥手创作时,别人往往还在研磨铺纸。比别人快,是年轻的徐明的制胜法宝。
  除了塑钢,徐明又提出了一个新名词“足球即媒介”,恍惚之间,仿佛让人感觉到天才传播学家麦克卢汗的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的遗风。媒介和足球是未来体验经济的主流,徐明的快刀已经霍霍磨响。
  商业特点:无畏的快刀手。
  潘石屹:我就爱盖房子
  潘石屹曾经去过一次法国的黄金海岸旅游了十几天。“太美了”,潘石屹事后回忆道,“当时我就想到,国内也有很多漂亮的海滩,就是没有人开发。”不久之后,也就是2001年4月,潘石屹启动了他“博螯蓝色海岸”项目,这是一个占地100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别墅群。
  潘石屹的房地产生涯就是从海南开始的,这次潘石屹又回来了。海南是潘石屹房地产的发祥之地,他1984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1987年毅然辞职,奔赴深圳,并在一家咨询公司打工。其时恰逢海南房地产风起云涌,于是潘石屹一头就钻了过去,并和冯伦等人合伙成立“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公司”。1993年,潘石屹参与注册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发了万通新世界广场和万通发展大厦。1995年开始独自打拼,并创立了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开发了迄今为止传为佳话的现代城。
  出生于甘肃天水一个贫困山村内的潘石屹有一个清晰的理念:想赚钱就要看得比别人远,这几乎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常识,没有什么精辟可言。但难能可贵的是真正做到并且贯彻实施。现代城之所以闻名,就是因为其引进了国外“SOHO”的概念。潘石屹由此自称为中国“SOHO”之父。而博螯蓝色海岸的开发,仅仅在预订会上就取得了销售100多套别墅的业绩,由此证明了潘石屹“让更多人享受到黄金海岸的风景”这一前瞻性理念的不同凡响的商业效果。
  2002年9月7日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红石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就是潘石屹的夫人张欣获得了“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而由其推动并于1999年动工,投资1亿多人民币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由此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奖项的获得,使沉寂数年的潘石屹领导的红石公司重新活跃。
  但潘石屹无论在资金和资历上其实都算不上大佬,横在他前面的人至少有10多个。但潘石屹在房地产领域的不断创新尝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让其名气和实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最终达成统一。
  商业特点:不按常理出牌,善于败中求胜。
  毛裕民:解决基因领域的资金瓶颈
  比尔·盖茨曾经预言:下一个超过他的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领域。于是,国内基因技术的发展最近颇受社会广泛关注,而国家前不久也刚刚宣布,近几年内将向基因研究投资100亿人民币。尽管基因技术的“钱景”可观,但国内基因技术的发展,恰恰碰到了资金瓶颈,中国联合基因的创始人毛裕民正在尝试着解决它。
  毛裕民,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所长,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的继任者,同时兼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毛裕民与谢毅投资100万人民币共同创办了中国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从事生物基因研究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其后,毛裕民和他的联合基因共申请了4000多项基因专利,并将联合基因从一个100万元注册资本的企业,带到了总资产15亿人民币的规模。
  事实上,国内技术领先的生物技术企业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和联合基因从事领域基本相似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更是参与了世界基因组计划,并因为完成其中1%的测序任务而一举成名。但最为关键的是基因技术前期投入高,而市场需求却并不明显,要想维系企业的成长甚至是生存,首先就要具备很强的融资能力。
  毛裕民做到了。2000年9月26日,联合基因以其拥有的基因芯片技术的50%权益作价2.5亿人民币与广东星湖科技(600866)成立博星基因芯片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人民币;2000年10月,联合基因旗下的复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受让鞍山市国资局持有的鞍山合成5%的股份,从而成为鞍山合成(600669)第三大股东。而就在不久前,毛裕民更是将自己的手伸向了香港资本市场,通过追加投资9500万港元从而使联合基因持有香港上市公司精优药业(0858)26.32%的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进军糖尿病药市场。
  恰恰是联合基因的这一系列资本运作,才使其得以突破资金瓶颈,并能够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在毛裕民的计划中,基因芯片项目仅仅是联合基因的开始,其后他还有4步要走:成立联合基因谷、中华基因库、中华基因网以及医药集团。现在,中华基因库和中华基因网已经初具雏形,而联合基因谷也在筹划之中。在可以想见的将来,如果毛裕民一步步地实现了他的计划,或许,一个生物技术的商业巨人也就脱颖而出了。
  商业特点:一个低调且实际的科学家,懂得搭设技术和资本的桥梁。
  刘汉元:水底潜龙
  1964年生于四川省眉山县,现任中国·葡京新集团(350-VIP认证)官方网站-Weixin百科总裁、葡京新集团350入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汉元有着某种难解的科技情结,而这决定了他一生事业的走向。
  1985年,中专毕业的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获得“四川省水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鱼塘亩产高达3万公斤!可是,刘汉元并没有选择养鱼,他转头去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鱼饲料。与其说刘汉元有什么高明的商业战略,不如说,他只是满足了千万农民养鱼户的朴素的致富要求。从鱼饲料配比到成品鱼的饲养,再到投资3.3亿人民币,兴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集鱼类基因研究、繁育、工厂化养鱼、饲料生产于一体的巨型水产科技园区,刘汉元更像一个技术员而不像总裁。
  然而饲料大王的通天之路并不是那么平坦。刘汉元明白,在他的前面,内有刘永好等人,外有泰国的正大集团,在地方上还有游击部队的袭扰。靠技术起家,靠管理制胜,能不能做好后者,对刘汉元来说意义重大。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刘汉元的科技情结又再次萌动。2002年4月,主营业务依然为饲料的葡京新集团350官方网站突然宣布,将与德国MCT共同投资25亿元建设6英寸0.5微米数字模拟混合芯片生产线:生产用于3G手机和蓝牙技术的芯片。至此,葡京新集团350入口一跃成为中国芯的西部基地创立者。
  科技人员出身的企业家,往往比一般人多了些须谨慎和执着,这一点从当年默默无闻的刘汉元一举登上《福布斯》2001年度中国大陆富豪榜第11位的事件中可以窥伺一二。
  在一个浮躁的投机时代,也许,拥有雄厚资产的刘汉元能告诉许多人,什么叫真正的投资。
  商业特点:稳健的冒进者。
  郭广昌:资本辣手
  哲学专业出身的郭广昌在产业扩张上丝毫不温文尔雅,今年才35岁却已是资本市场的辣手。
  骑自行车创业的故事,现在流传甚广的莫过于老一辈企业家柳传志,而郭广昌注定续写新版本。1992年,郭广昌和梁信军创办广信科技咨询公司,骑车在上海城里到处找项目。他的商业才华很快就让他初露锋芒:当年赚到第一个100万。
  1993年,广信更名为复星,时隔两年,复星以其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郭广昌的进取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即募集资金3.5亿元,郭广昌被资本市场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由此展开产业嫁接资本市场的运作序幕。至今,郭广昌已经控制复星实业、豫园商城、友谊股份、羚锐制药和天药股份等5家上市公司而形成“复星系”。资本运作的手法凌厉之外,郭广昌异于其他高手的地方在于,众多资本运作都不乏前期鼓噪宣扬,而郭更像一只善于隐匿的猛狮,不动声色地潜伏,一旦见其爆发,瞬间已经猎物得手。
  凭着凶猛的打拼,2001年,复星集团及其资产关联企业总销售额已达303亿元,总资产198亿元,净资产87亿元,纳税总额8亿元,并已形成以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为主导,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共同发展的企业格局。郭的扩张对象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非要行业龙头不可。复星旗下曾有一家医药企业,每年利润率不错,但是郭看它很难做到更大规模,就把它转手了。或许,这是郭的追求完美之处,但是,这种似乎“偏激”的价值取向无疑使郭的扩张更具杀伤力。
  郭心目中的英雄是李嘉诚,并认为李嘉诚的崛起是60年代的香港所造就,而现在的上海与60年代的香港颇有相似之处。郭的话语中,隐约透出某些强势张力的意味。
  商业特点:冷静的机会主义者。
  王文京:中国的比尔·盖茨?
  38岁的王文京,以55.2%股份控股用友软件,在用友上市不久,其身家一度突破50亿,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1964年,王文京出生在江西上饶农村,15岁被江西财经大学破格录取。毕业后进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工作,负责设计政府财务管理软件。1988年,王文京24岁时辞去公职,与苏启强等合伙创办用友公司。2001年,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收入4000万美元,盈利840万美元。
  用友成功上市后,王文京便开始了一连串的资本运作:2001年用友控股70%投资了表格中间件及报表类软件供应商华表软件;控股68%收购了企业财务分析软件供应商通宝软件;与全球第5大、增长最快的ERP软件公司IFS公司合资控股75%组建用友艾福斯(UF-IFS)公司,开展ERP(企业资源计划)/PM(项目管理)、EAM软件的本地化开发、服务、销售业务。同时,用友软件还与BAAN公司的高端制造软件合作,与台湾中端制造软件技术合作。对用友和王文京而言,上市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王文京有一个三年发展战略,到2003年要成为中国管理软件的领导厂商,2010年,进入全球软件业50强,成为一家世界级的软件企业,长期发展目标是成为一个长寿的世界级企业。
  据相关研究报告,中国软件市场总额预计2005年将达到513亿元,其中管理软件市场总额将达到142亿元。用友软件产品销售额在国内品牌软件企业中排名第一,通用管理软件市场份额居中国第一,其中财务软件市场份额自1990年就开始居国内市场领先位置,并一直保持至今。1999年市场份额达40.1%,ERP软件作为其最近两年新发展的产品,同期市场份额已达6.2%,在本土软件厂商中排名首位。软件业的巨大增长前景为王文京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商业特点:深谙稳准之道的技术性企业家。
  南存辉:创建新温州模式
  1990年代初期,温州柳市镇,1000多家低压电器厂为争市场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泥潭。这时候,有一个年轻人挺身而出,倡议大家走互利、联合发展的道路。从1991年到1993年,南存辉以股权为利器将30多家外姓企业纳入正泰麾下,而挂正泰品牌的产品则以千计。他就是当年正泰电器股份公司的董事长,现任正泰集团董事长的南存辉。
  正是当年的振臂一挥增强了南存辉改变家族企业模式的勇气,也给追随他的人注入了更大的信心。
  1991年南存辉首先招9位家族成员入股,把自己的股权稀释到40%多;随即,有38家企业以各种形式加盟正泰,而南存辉股权降到了不足30%。当年的小修鞋匠比一般人更懂得知识的宝贵,也更明白企业强大的根本在于人。现在,南存辉慷慨地给优秀员工配股,截至2002年6月,正泰集团股东猛增至120人,各分公司的股东更是超过了200位,数十位百万“知本”富翁诞生了。
  正泰的员工企业归属感特别强,当打扫卫生的阿姨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这个企业的凝聚力。
  新温州模式骨子里就是股份制的确立,为股权变革,南存辉已经迈出了三大步。关键是,正泰集团的股权分配如何、能不能规范化、制度化?一个股权分配不规范、权责不明晰的企业,家族企业的幽灵将仍在游荡。
  有人说,温州人的头发是空心的,从每一根头发里头都往外冒主意。当南存辉说要打造中国低压电器的航空母舰时,现代企业家气质加温州血统的他,能不能聪明地解决股权和统治权的二律背反,也许将决定正泰集团未来的命运。
  商业特点:锐意进取的浙江民营企业家代表。
  李彦宏:搜出一个新世界
  作为中文搜索引擎的佼佼者,李彦宏的事业由创立到现在似乎一帆风顺。
  1991年,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没有什么征兆可以预示他日后会成就一番事业。他随后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之后到华尔街淘金,做《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1997年,受创业热情的召唤就职于硅谷Infospeek网络公司,李彦宏对商业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事业的转机发生在1999年,由于认识到技术改变世界的理想必须依赖商业的执行,李彦宏决定创立自己的公司。同年底,百度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恰逢国内网络概念甚嚣尘上,网络技术又非常薄弱的大好时机,李彦宏携自有专利技术--中文搜索引擎回国创业。
  说来有趣,李彦宏关于搜索引擎的技术发现和创立竟然是得益于一次郁闷的拉斯维加斯学术会议。李彦宏把科学引文索引的机制跟Web上的超级链接联系起来,提出了搜索引擎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即根据超链分析确定搜索结果排序,那是在1996年的4月。几个月后,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研究生也想到了同样的解决方法,他们创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Google搜索引擎,成为今天李彦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拥有了这项搜索引擎专利后,幸运就一直跟着李彦宏。他轻轻松松就得到了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投资人对他的评价是“美国搜索引擎领域排名前3”。不久,另外10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注入百度,李彦宏开始重新打量整个中文网络世界,放出批量收购中文网站的豪言。
  如果李彦宏在竞价排名上能够赚到足够钞票,一个中文网站的全新世界也许会在不久浮现,而百度将拥有像雅虎一样的荣耀。
  商业特点:快乐地工作,创造性地工作。
  黄光裕:在“国美”的帷幕之后
  1987年,年仅18岁的黄光裕和兄长在北京珠市口开了一个叫“国美”的小门市。精明的商人总是赢在出手快慢的分毫之间。1990年,黄光裕率先创建新的供销模式,脱离中间商,与厂家直接接触,实行包销定制。1998年,国美进行战略调整,关闭市中心的小型店面,在北京三环线附近开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从1999年7月开始至今,国美在全国共开设54家连锁店,相当于每18天开设一家新店,这还不包括39家加盟店。目前,国美电器连锁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35%,去年销售额高达60亿元。
  无疑,黄光裕是国内电器连锁经营的巨头之一。
  国美电器是黄光裕的鹏润集团的美丽面具,国美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鹏润赢得了巨大的现金流和公众的目光。在国美的面具背后,还潜藏着黄光裕已经伸进房地产市场的巨手。
  2002年2月下旬,黄光裕斥资1.35亿元向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HK0493)京华自动化买入13.5亿股新股,每股作价0.1元,一跃成为该股最大的股东。4月25日,黄光裕宣布完成全面收购京华自动化,占有京华自动化公司约85.6%的股权,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随着家电分销利润的日渐摊薄,鹏润大厦、鹏润家园和据黄光裕所称的手中大量的储备地产,将成为黄光裕的巨大利益源头。
  未来中国连锁业的头把交椅很有可能被家电经销巨头占据,有可能,那把交椅上端坐的正是电器、地产两条腿走路的黄光裕。
  商业特点:懂得造势与做事的人。
  丁健:全电信造就新富
  丁健于1999年5月就任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他领导下,该公司在中国国内的业绩迅速成长,到2000年第二季度,公司净收益比去年同期增长52%;同年3月1日,领导亚信公司在美国NASDAQ成功上市,每股涨幅达314%,创NASDAQ亚洲股票单日最高涨幅。
  亚信的创立,源于丁健等人深信互联网技术将成为改变人类经济生活规则不可逆转的技术潮流,基于此,亚信在国内先后设计并承建了100多个计算机网络工程,其中包括中国电信ChinaNET、中国联通UniNET、中国网通CNCNET以及中国移动IP骨干网CMNET等中国Internet四大全国骨干网工程。同时,他们在互联网必然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信念指引下,开始为中国Internet用户开发软件,使亚信成为国内电信级综合业务管理软件(AIOBS)、融合计费管理软件(AICBS)、分布式大容量电子邮件软件(AIMC)等产品的领先开发商和供应商。
  起初,亚信被人们称作“中国互联网的建筑师”,后来扩展到电信运营和管理核心软件产品的提供商,再后来发展成为全电信从基础网络规划、建设到运营支撑、管理系统再到网络应用的服务提供商,包括提供集成服务、软件产业和咨询服务,简直无所不包。这是亚信领先于其它软件厂商或者网络概念企业的综合优势。
  短期看,2002年电信运营商对基础网络建设的投入暂时趋缓或推后,确实给亚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美国股市的动荡,使亚信遭受了双重挤压,夹缝中的日子很不好过。但是,投资人和分析家对亚信的信心一直没有减弱,而国内电信重组所经历的磨合和不确定正在成为过去,接下来电信运营商必然会在网络优化、企业管理、新业务的开展等等方面大力投入,其中所孕育的机会正在为亚信的未来编制一幅美好的图画。
  毕竟,亚信有着腾飞的潜力和行业基础。
  商业特点:将国际理念和本土特色真正结合起来的人。
  郭夏:欲做中国制药行业的Intel
  如同当今每台主流电脑上的“Intel inside;”的标签,郭夏希望将来在多数药品上都能看到“万全药业”的标志。
  当然,由于医药行业的特点,不可能有任何一家企业取得如此垄断地位,但这并不等于郭夏所率领的万全药业无法从概念意义上迫近这一目标,至少在中国市场它已经开始扼守新药市场的源头。
  1998年,拥有药学、工商管理硕士学历并有着国外大型医药公司创新药研发经验的郭夏回国创办万全药业。这是其在北美创办药业公司的延伸。借助延伸效应,万全药业采取了一种极具“杀伤力”的商业模式:
  “对国外已有的新药做系统评估,若认为在国内有市场前景,就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做成不同的剂型,然后逐级向国家药检局申请,获得新药证书,再将新药技术转让给生产厂家或将来自己生产销售。”
  这就是郭夏所谓的“仿创”模式,即仿制加创新。
  国内外新药研发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万全药业把这种落差以合法形式转化为了利润空间,通过大规模的仿创,已注册100多项新药技术的万全药业迅速占领了国内新药技术的制高点,而新药技术正是药业市场的源头和引擎。掌控了市场源头就等于抓住了财源,借助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利润的活水将源源不断。
  而进行仿创药的积累只是万全药业“三大战役”的第一步。对西方药业巨头强大实力有深刻了解的郭夏清醒地知道,从长远来看,不能把仿创作为主要依赖,接下来必须构建自己的资本平台,以此支持创新药的研发。在郭夏的积极奔走与努力之下,万全药业赴香港创业板上市已指日可待。
  不过,与模式和资本并无多大关系,令郭夏引以为豪的最重要因素在于万全药业的科技团队,“公司做研发的有近150人,其中有近20位是从海外回来并且要真正‘着陆’,这一点其他国内企业无法比拟。”
  万全药业将称雄国内新药技术市场恐怕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真正严峻的问题是,在国际市场或远期国内市场,这家起步仅数年的新兴公司能否抵御得住国际药业巨鳄的猛烈冲击。也许郭夏等人的下述两项品质可帮助万全药业成长为世界性领先企业:
  “我们的工作时间平均每月300-400小时”,吃饭时间经常就变成了开会时间;账面上拥有大量现金的万全药业为公司购车选择的也只是“奥拓”。
  商业特点:敏锐的商业嗅觉,善于经营社会网络资源。
  王均瑶:不“安分”的先行者
  温州人的商业眼光在王均瑶身上一览无遗。“资源可以无中生有。”王均瑶说。某种程度上,均瑶集团的成功,部分是出于王的“不安分”的气质。
  王均瑶声名鹊起的两个事件都跟航空业有关。1991年春节前夕,民航温州机构驻长沙办事处的供销员王均瑶和一帮温州朋友在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王均瑶无意中说了句“汽车太慢了”,结果被一位老乡挖苦道,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1200公里的颠簸中,王冒出一个胆大得吓人的念头:“包飞机”。王真的迈进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是年7月28日,王成功承包了温州--长沙航线,向来壁垒森严的民航业第一次向私人开放了一道门缝。开此先河,“胆大包天”的王均瑶一路高歌猛进,承包了国内400多个航班,奠定了日后均瑶集团的主业。
  时隔11年,王均瑶在航空业又搅动起一场烈风。2002年3月20日,均瑶集团爆出惊人之举,以18%的股份参股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的民营企业。由外围包机到体制进入,王均瑶的破冰之举让人不由得猜测:王均瑶身上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爆发力?
  王均瑶的产业意图不仅仅停留在航空业上,而今的均瑶集团已形成以航空服务业为基础,乳品业为核心,汽车服务业为辅助,兼营酒店业和房地产业的多元化格局,拥有16家全资独立法人公司和9家分公司,总资产达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均瑶集团的乳品已进入全国十大乳品名牌,这是王均瑶实业经营的稳健之处,与其政策突破的能力相结合,王的潜质不易估量。“只要国家政策允许,我有想法、有实力,一切都有可能!”
  商业特点:依靠胆量和想象力行走的杰出商人。
  文一波:环保领头羊
  额头饱满、身材瘦弱的文一波很少体育锻炼,坐镇桑德之余,他用玩桥牌的方式消耗过剩的智力。
  文一波1965年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湖南湘潭,18岁入兰州铁道大学。四年生活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使文一波对环保产生了兴趣。1987年,他考入中国环境科学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环境系,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后,进入化工部规划设计院工作。1993年,他离开化工部,次年1月,成立了北京桑德环境技术发展公司,向工业企业销售环保设备。
  起初的市场拓展并不顺利,20多万起步资金很快告罄。直到文一波用最后几万元现金在《中国环境报》上连续刊登了几期通栏广告,才开始陆续获得定单。1995年,桑德拿下沈阳锦州市一个价值100多万元的含汞工业废水处理设备定单,获得了20多万元利润。自此,公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今天,桑德集团以资产5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位列国内最大环保集团之列。
  文一波给自己的定位是:公司发展战略制定者和推行者。桑德的成长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单纯的设备和技术提供商到所谓的“环保解决方案提供商”。从代理别人的产品到销售自己的产品,最后承接大型工程,稳步提升桑德集团在环保产业链条上的位置。
  “桑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合日趋复杂、标准不一的环保技术,针对项目要求提供工程服务。”北大方正投资有限公司投行部总经理何愿平说。2000年夏,方正投资和中金公司分别向桑德注入1200万人民币,这也是国内环保工程企业获得的第一笔风投资金。国内污水处理收费体制的建立,将使得桑德面对一个更加有序的市场。
  在桑德的生存期,事业的动力来自生存本能和责任感。“我不能把投资人的20多万打了水飘,自己拍屁股走人。”文一波说。如今,事业的动力来自更大的目标:影响国内环保产业的政策决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一波从来都不止是个商人。
  商业特点:把理想和生意一起做大。
  杨桂生:站在工程塑料的制高点
  杨桂生没有起伏跌宕的产业发展经历,但是他站在中国工程塑料的制高点上。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1992年创办时起,制胜的法宝一直系于一颗头脑之上--创办人杨桂生是国内第一位工程塑料博士,在该领域,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至今无人企及。如果说技术文明的进步历史中,材料的应用可以作为一个衡量视角的话,那么不难发现,石器、青铜、钢铁相继统领世界,而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可称之为钢铁称雄世纪。但是钢铁时代已成明日黄花,工程塑料正在大规模的取代它。工程塑料也称“赛钢”,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然而,我国工程塑料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塑料进口国。这正是杨桂生及其杰事杰公司崛起的空间。
  杨桂生形貌文弱,产业发展属于最常见的“水到渠成”的方式:研发、转化、市场、开设分公司、参股,杰事杰至今已拥有4家控股企业和5家参股企业。杰事杰公司似乎并不急于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技术+市场的模式,秉承内敛思路。显然,杨桂生把所有的力量都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上,因为占据了新材料行业的一个制高点,自当足够傲视群雄。然而,产业+资本的模式是企业扩张的必然之路,当有一天杰事杰公司昂首进入资本市场的时候,其能撬动的巨大能量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
  商业特点:依靠决定性的技术优势,屹立于新兴高端产业的峰顶。
  王长田:平衡木上的胜者
  北京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辽宁省大连人,1965年4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1990年转入《中华工商时报》任记者,后升任市场新闻部副主任。1995年2月进入北京电视台,创办经济新闻类节目《北京特快》,1998年成立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并在三年之中扩展为拥有电视节目制作、广告、网络等经营内容的4家企业,陆续推出了《中国娱乐报道》、《音乐风云榜》、《体育界》等6档资讯类电视节目。
  卓越的电视节目内容供应商,具有媒介经营的敏锐嗅觉和优秀的平衡能力。王长田于1998年创立光线传播文化公司,通过4年的迅速成长,光线传播旗下《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排行榜》等栏目现已形成全国性电视节目知名品牌。
  2001年,光线营业收入达1亿人民币,2002年,光线的目标是1.5亿人民币。2002年初,光线收购了2家文化传播公司。也正是在成长性良好的吸引下,数家券商主动联络光线上市。目前,光线内部的股份制改革正在进行。在业务层面,光线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涉足电视剧制作、宽带内容供应等。
  作为我国体制外运行的媒体成功范例,王长田使很多投资者看到了在政府规制和市场诱惑之间游走的可能性。数字电视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内容为王”时代的来临,电视内容供应商的发展空间巨大。但王长田不得不注意的还是那条红色的政策警戒线。
  但王长田深信,媒介市场化程度势必提高,媒介领域的竞争正在逐步升级。当中国媒介市场吸引了很多资本的目光时,王长田感觉身上的压力更大了。王长田并不急于向别的领域扩张,主要是要把中国娱乐市场这块田地耕耘得更精细。
  依靠成功的市场定位,光线在众多的文化传播公司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一只大鳄。这只本土大鳄面对国外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等国际传媒大鳄的悄悄入侵,战斗力有几何呢?对王长田来说,媒介领域的“狼来了”也许并不那么可怕,首先我们的门缝并没有开得足够大;其次是因为精神文化产品更容易比其他工业产品水土不服,这两点也许是光线搏杀洋传媒大鳄取胜的必要条件。
  未来的竞争也许并不会像王长田想的那么乐观,光线的规模还很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有人在荒漠中培育出一棵小树,我们还是应该向他致敬。
  商业特点:将高超的平衡技巧应用于商业之中。
  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没有当年辉煌的体坛荣耀,也许就没有李宁目前的商业成就。历史没有如果,在中国金牌稀缺的年代,李宁结结实实地拿到106枚,赢得了“体操王子”的美誉,这一切无疑为其后续事业提供了良好机缘和形象助力。
  但这却不应被视为将其商业成就减色的理由。事实上,能把体坛荣耀完美转换为企业优势本身便体现了高超的商业艺术。不光是转换,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驾驭者,目前作为董事长的李宁并非如人们臆想的那样仅充当象征,而是企业真正的掌舵人,他以其强劲的操控能力亲手导演着李宁公司的每一项重大行动。
  熟悉李宁的人说:“他在商业上的才华,与在体操上的一样出色。”这种商业才华也许不在于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技巧,而首先是一种基于良好悟性的为商之“道”。与其早年得到锤炼的体育精神有关,李宁总能将一股“正”气灌注企业,使之不致走偏。在李宁公司创立之初,第一批运动鞋就做砸了,由于种种原因这批鞋全部不合格而被退回。得知消息后李宁立即返回北京召开鞋业部门会议,并毅然将价值数十万元的“处女作”全部销毁。有了好的产品之后,渠道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那些流通主渠道对这个新生品牌并不愿意接纳,而李宁又不愿屈从于“关系学”的俗径,反复权衡之后,李宁决定借鉴国外先进品牌的运作模式,建立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专卖店”销售系统。此一举迅速奠定了李宁公司的市场地位,以约7亿元的年销售成为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当之无愧的“冠军”。
  在企业内部,李宁则一直在努力搭建最优的架构与机制。从与“健力宝”脱钩自立门户,到后来的改制和引进外资,虽算不上是经典操作,但每一次重大调整都能保持公司的平稳运行。由于民营公司不可避免的家族企业特性,对此李宁果断出手,让高层领导(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亲属离开公司。李宁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但他“不想因亲缘关系而影响公司的现代化进程”。
  “一切皆有可能”,凭此广告语,定位于大众品牌强调时尚与进取的“李宁”如今又显露出几分霸气,其对于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名牌的冲击将更为猛烈。
  商业特点:做事全力以赴,方向端正。
  李一男:能否缔造中国“思科”?
  李一男有着超出常人的技术秉赋,其辉煌经历难免会让人如此思量。
  15岁时便从家乡湖南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1993年6月份,拿到硕士学位的李一男到华为公司报到,第二天就因为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而被提拔成工程师,2个星期后晋升为主任工程师,半年后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一年后升任中央研究部总经理。次年,技术能力和管理才华出色的李一男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和中央研究部总裁,带领数千名科研人员,开发出几十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巨大经济效益的技术成果及产品。在27那年,李一男成为了年销售额上百亿元的华为公司的副总裁。
  也许他还是一位商业天才。
  能够在华为身居高位显然不单靠出众的技术能力,事实上,李一男主持市场工作同样出色,这种综合能力在其一手创办的港湾网络公司中得到更可考量的完美展现。2000年12月,李一男离开华为创办港湾网络公司,首先以网络设备的分销业务开始了激情创业,接着,不甘于仅仅充当一名销售商的李一男很快便推出了港湾自己的产品,并凭借宁波网通3000万元的订单迅速拓开局面。然后便是与风险投资有关令业界惊骇的雷霆行动,港湾网络连续两轮从华平(WarburgPincus)公司和龙科创投吸纳到61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产品研发与市场销售雪崩般铺展,2001年当年便实现盈利,销售额近1.5亿元。
  “如果说中国有什么能够在网络设备领域赢到最后的公司,我觉得港湾是一个。”华平国际(香港)董事总经理祖文萃对豪赌港湾信心十足。显然,目光犀利的风险投资商们从港湾身上看到了中国“思科”的影子,而李一男正是影子当中的精魂所在。
  执掌激情港湾的李一男低调冷静,他把港湾的目标仅设定为“中型”公司,他看重小而散的企业网市场甚于运营商市场,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快速行动与技术创新的狂热推崇者。
  一个不易捉摸的人,谁也难以估量他在文质彬彬的身形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能量。他能缔造出中国的思科吗?十年后见分晓。
  商业特点:少年老成,真正的技术性经营能手。
  王传福:超越东芝
  王传福在他的比亚迪公司上市之前很少抛头露面,他的隐匿倒不是因为恬淡,而是因为一直在缔造一个帝国。
  很少有别的事务能够引起王传福的专注,除了电池。王传福对于电池的执着几近狂热:大学开始接触电池,研究生研究电池,自己开公司做的还是电池。1987年,时年21岁的王传福进入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研究生,5年后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1995年自己创办比亚迪公司时,王传福出于对电池的精深理解,野心勃勃地开始构建一个电池帝国。
  技术出身的王传福不失其浪漫之处,创业初期,王来到比亚迪新租的厂房大厅,指着一座神龛神像对伙伴们说:“你们信我的话,就把它砸了!”在深圳,大部分人都供奉神像,对其顶礼膜拜,王的举动显得离经叛道。
  同样是做电池,王传福再次显示了他的新异之处。比亚迪创办之始,国内已有不少厂家在做充电电池,不过他们都是买来电芯,做组装。深悟电池之道的王传福认识到,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他从一开始就做电芯--充电电池的核心部件,这是技术含量最高、利润也最丰厚的一块。王的精道眼光后来得到应验:国内多数充电电池组装商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而在日本电池商的挤兑下一家家消于无形,比亚迪则是逆势而上,以价格优势节节击败三洋、东芝等日商。几经开拓,比亚迪在电池市场如今排名世界第三。
  2002年8月,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以其近三年平均利润率70%的速度获得追捧,发行价高达10.95港元,集资额16.38亿港元。比亚迪计划利用集资开拓相关的高成长业务,而王传福,电池帝国的掌控者,依然保持着一贯的低调慎言。
  商业特点:执着且稳健地塑造辉煌。(陈慧明 李英元 柯妍 陈标杰 陈小龙 李波)
Baidu
sogou